中国与西方官员选择标准大致相似:德才兼备。
周统治者为了自圆其说,提出了“皇天无亲,惟德是辅”的观点。
孔子主张以德治国,主张“举贤才”, 孟子发挥孔子“仁者爱人”的思想,提出了仁政说,认为“政在得民”,提倡用人唯贤,反对用人唯亲。孔子说:“为政以德。”孟轲说:“以德行仁者王。”
汤警告说:“此天子之位,有道者可以处之矣,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,有道者之有也。”《六韬》记载:太公说,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也。《吕氏春秋》也说: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,天下之天下也。”
明末清初的王夫之、顾炎武等思想家都主张“公天下”,反对“家天下”。
民本论者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,只有重视人民,爱护人民,国家才能太平,即所谓“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”
中国古代除了皇家确定继承人是按照“以长不以贤”的原则外,选拔辅佐人员时都是主张用人唯贤,德才兼备。
但不同时期、不同的人选择标准有所不同,曹操是“唯才是举”,唐太宗提出:更重视道德。
这是中国古代较为合理理论。
中国2000多年专制制度,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,但儒家思想很多具有消极因素。官员选择上长期实行科举制,但是皇权不受制衡,科举制为皇权服务,皇权随意性大;且科举考试内容僵化,导致政治、经济、文化近代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。朝代更替大多是以战争或权力争夺。 官员终身制,派系林立,争权夺利不择手段,形成制度、道德、权力运行恶性循环。
苏格拉底 国家应由少数政治精英来掌握,而不是由大多数愚昧的、芸芸众生来控制。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。
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指出,理想的城邦应该是一个善的城邦,它具有智慧、勇敢、节制和正义的美德。德性和知性最高的哲学家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。
1789年法国《人权宣言》提出: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根据自己的能力担任官职和公共职务;将人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。那些经济上独立,叫积极公民,享有选举权;经济上没有独立性,叫消极公民,不享有选举权。康德指出,那些经济上不能自立、处处要别人安排的人就是消极公民。
圣西门提倡专家治国。
西方国家逐步走向成熟的民主政治,国家权力属于全体人民,国家政治制度实行竞选制、多党竞争、权力分立与制衡,平等、公开、公正竞争,主要是按照道德(社会公德和民主道德)、知识、能力、政绩、未来担任的公职治理方案进行竞争,选择“德才兼备”官员,并实行合理、有效监督。促进国家和社会道德进步和社会发展。